[好書獻給你: 不能錯過的讀物]
中大新傳學院教授李立峯:「最好的採訪應該就像學術研究。」
臺灣記者房慧真:「社會學家把記者的份內事也都做了。」
在美國逛了許多書店,把目光鎖定在這本書,不停地讀了大概十天,覺得,做記者的,做學者的,做官員的,做社工的,或許,想了解大城市的貧窮問題,想看到究竟真相如何追查,這本書,不會浪費你的時間.
//
離開冷氣房的學者
逛美國書店遇上一本書Evicted: Poverty andProfit in theAmericanCity,談美國貧窮問題,以為枯燥沉悶,但見這書拿下了「普立茲獎」,姑且買來,怎知一看便愛不釋手。
作者書寫平易近人,由八個美國底層家庭故事說起,有黑人、白人、婦女、兒童,因為交不起租,他們常被逼遷。
最厲害是,作者像完全潛入窮人皮下,細緻記錄了生活點滴,故事有血有肉又不煽情:孩子吃不飽搬家經常轉校,受着情緒病困擾,以毒品解痛的心態是怎樣,找警察法庭或社工幫助到頭來被進一步剝削。黑人去睇樓,不租;作者是白人,立即獲得禮遇。
作者是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,其他學者會做「大數據研究」他也做,向過千家庭進行問卷調查,翻查警方及法庭紀錄,進行過百人訪談。
但最令人佩服的是,這位戴斯蒙教授(Matthew Desmond)放下身段,長時間搬入貧民區生活,與基層同吃同生活,那可不只是衛生上惡劣,而是受毒品、火警、槍擊問題困擾的社區,有幾個月住處連熱水也沒有供應。
戴斯蒙解釋,自己出身基層,父母也曾被逼遷,這經歷令他刻骨銘心,故在讀博士時致力研究美國窮人問題,此書正是博士論文改寫而成。
由於他「卧底」(學術上叫田野調查)能力強大,獲得住客和業主信賴,向他盡吐心中情,讓他揭破一批業主從貧民窟租客身上牟取暴利。
戴斯蒙認為,住屋是人權,剝削住屋權只會令弱勢陷入絕境。他認為,是住屋問題把窮人的微薄收入吃掉,所以是逼遷令人窮,而不是窮才被逼遷。書末一個失意中年男獲安排入住一間企理單位,工作也更起勁,毒癮也戒掉了。
香港房屋問題是老大難,劏房工廈居住環境也不人道,令我覺得這書對香港有重要啟示,我認為社工、學者、政府官員也應該拿來讀。此書已出版繁體譯本,名為《下一個家在何方?驅離,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》,誠意推介,特別是最後幾章談作者研究精神和觀點,乃精華所在。
星期一見報
Ming Pao Daily News
D05 | 副刊/時代 | 七齣好戲 | By 譚蕙芸 | 2017-09-04
whyvan123@gmail.com